当前位置: 首页 |先进典型 | 典型个人

扶贫典型——王志芬

关键词:     2017-09-05 09:06:02           浏览数:0

  

上山入林下盐碱滩涂 科技种药助脱贫攻坚

——王志芬先进事迹材料

        王志芬,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中药材育种栽培研究和科技推广服务。他始终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贫困区域,以中药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区域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扶贫第一书记工作,推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他始终坚持“选定一个品种、创新一项技术,点燃一个点,照亮一片区,支撑一个企业,脱贫一区百姓”。

  一、上山走上脱贫路

  郗家村位于新泰市放城镇西南部约10公里,出门面山,向西翻山即为济宁泗水地界,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全村320户,1335人;面积1200余亩,其中耕地780亩。山陡路窄,无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主要种植核桃、玉米、地瓜、花生、小米等,常年亩收入不足1000元。

  2012年秋,在郗家峪村退休老书记翟安水的邀请下,他带领团队对郗家峪村及其周边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当地实际,提出调整作物布局,发展丹参种植、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

  2013年初,团队无偿提供鲁丹参1号新品种试验用优质种苗,制定配套栽培技术方案,采用丹参垄作与谷子轮作栽培技术,示范种植70亩。11月上旬平均亩收干丹参350余公斤,当年实现亩收入4000余元,比传统种植作物每亩增收近3000元,显著激发了农民发展丹参栽培的积极性。

  经过团队几年不懈的现场技术指导,郗家峪村生产出的丹参品相好,质量优、产量高,丹参种植已成为该村增收脱贫、增效致富的主要支柱,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400亩左右,每年全村就实现增收约120万元。

  为解决好丹参销路,他主动引进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与当地对接,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使双方建立了密切的产销合作关系。

  在郗家峪村发展丹参致富的带动下,当地的丹参种植已扩展到9个村庄,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460多户贫困农民走上了种植丹参脱贫致富的路子。

  二、入林选择增收道

  济宁市任城区距国家级中药材市场鄄城舜王城中药材市场约10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苗木基地,是中国苗木之乡,常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主栽品种为法桐、白腊、国槐等。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特别是2013年始,绿化苗木市场急剧变化,苗木价格大幅下滑,苗木生产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的生产经营效益急剧下降,破产跑路、许多农户再次致贫的潜在风险与影响巨大。

  2013年冬,在与任城区农业局多次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他又带领团队先后3次对任城区苗木种植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根据苗木类型和种植结构等实际,提出了保苗木、加药材、促增收、稳产业的策略。

  2014年,他组织团队制订了鲁西南林下药材生产技术研发方案,一方面,他积极带领团队深入种植企业和基地,就不同林木结构特点、药材品种选择、配套种植技术等关键问题示范攻关;另一方面积极向省科技厅星火办汇报,并获星火项目支持。在任城区农业局、济宁农科院的协同下,筛选出了适于不同苗木林下种植的药材品种7个和配套栽培技术4套,并进行了生产示范,实现林下亩产丹参270公斤,亩增效益2700余元;亩产板蓝根210公斤,亩增效益1300余元等,药材质量都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同时利用任城的地理区位优势,引导企业与舜王城中药材市场对接,实现了产销的有机衔接,解决了市场销售的后顾之忧。

  近两年来,先后建立林下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处,示范品种4个,示范面积300余亩,举办全区培训班两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次,带动企业、合作社6家,种植面积2000余亩,每亩年增纯收入800元以上,为破解苗木产业增收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三、下盐碱滩,寻找致富新途径

  滨州无棣位于山东省最北部,地处沿海,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全县耕地面积84万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棉花。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和国家政策调整,粮食、棉花等价格下滑,特别是棉花价格急剧下降,由原来当地农民的主要致富来源,变成收不保本,全县棉花面积由前几年的50万亩降到现在的不到15万亩。再加上盐碱地农业生产生态条件脆弱,广大农民农业生产增收已遇瓶颈制约,返贫趋势和脱贫难度加大。

  2015年冬,与无棣县佘家镇及驻地省派第一书记对接,并实地考察。为了尽快破解盐碱地地区农民再次增收致富的难题,2016年4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单位和无棣县政府的支持下,选定佘家镇作为破题的示范区、以发展中药材种植和提升管理技术为切入点,先后推荐一名团队科技骨干挂职佘家镇科技副镇长,具体负责当地科技指导与信息服务;设立山东省农科院科研博士工作站和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示范基地,开展当地地产药材的挖掘筛选与配套种植技术研发工作;组织制定《佘家镇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品种、布局和路径,并建设了1800亩的中药材产业核心园区;成立“无棣县佘家镇中药材种植协会”,把当地的30多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组织起来,带动贫困户,实现技术信息一体化服务,抱团发展;与山东舜王城药材市场和河北安国市场联合建立市场联络办事处,打通了药材销售渠道。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满足市场需求的中药材蛇床子、薄荷、皂角、益母草等12种;研发出盐碱地高台低畦中药材生态栽培新技术,实现了中药材不施化肥、不施农药、不施除草剂、不用人工灌溉的绿色生产;举办中药材高效生产技术培训班4次,培训农村中药材实用技术人员400多人次。2016年全镇薄荷、土木香、蛇床子收获面积3000余亩,亩均增收2775元,惠及325家贫困户。农民植药的积极性和种植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中药材连续两年新增种植面积4800亩,总面积超过8000亩,覆盖牛西、孙家、杜仓佘家、刘仓等19个村,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并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00亩。中药材科技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当地继棉花之后,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为当地许多农民的脱贫奔小康又展现出了新的希望。

  近五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发中药材农业主推技术5项,制定山东省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标准2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结合中药材生产区域特点,在我省药材主产区建立中药材科研博士工作站6处,各级中药材产业化示范基地12处,服务支撑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50余家。由他主持研发的丹参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抗旱、防草、防涝,人工成本降低75%以上,产量提高30%以上,2016年单产突破600公斤(干品)/亩,创造了山东优质丹参的丰产记录。该技术2014年被选为省中药材科技扶贫星火项目,2015年被列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和国家工信部丹参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骨干技术,直接服务全省重点扶贫区域9个县(区、市),如山亭、平邑、沂水、临朐等丘陵山区,推广面积超过全省丹参种植面积的10%,平均亩新增效益1000元以上,惠及贫困户800余家。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光伏+中草药”高效生产技术,2016年在沂南县岸堤镇兴旺庄村成功示范推广,在1000亩建有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的河滩地上,指导种植丹参300亩,黄芪200亩,板蓝根200亩,吸纳贫困群众110名就业,年收益3600元,拓宽了增收途径,走出一条“光伏+中草药”带动村增收、户脱贫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近五年来,他带领团队,每年深入贫困区域、生产企业的时间都在六个月以上,心系农民、敬业为民情怀、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作风得到了老百姓的真诚赞赏,他先后被聘为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并担任中药材专家组组长,菏泽市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无棣县科技产业发展顾问,庆云县农业科技顾问、三区科技服务人才、山东省农科院“第一书记”平邑科技服务团副团长等,被评为2016年度鄄城县科技创新工作先进个人。其团队成员中另有:4人被聘为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4人被聘为科技特派员、1人为三区科技服务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