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先进典型 | 典型个人

播撒科技火种 为百姓插上致富翅膀

    2018-01-10 14:33:24           浏览数:0

  “今天刘主任实地给我们讲解了怎么修剪才能使枣树能够通风通光,哪个枝可以去掉、哪个不能去,哪种修剪效果比较好,我也着实学会了几招!”来自小泊头镇郭马村的高大爷高兴地说道。大伙口中的“刘站长”就是滨州市科技扶贫专家团成员、无棣县科技指导人员、小泊头林业站站长刘国利。这也是刘国利在郭马村“农科驿站”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的一个缩影。

    2017年下半年,刘国利经推荐担任无棣县科技指导员,重点帮扶小泊头镇郭马村、梁郑王村。半年多来,刘国利用一腔赤诚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用真情让爱心的火炬在贫困村传递!

引进农业经济新品种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当地大部分土地土壤盐渍化程度高,连年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农作物产量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种植技术上也是传统的种植模式,费工、费时、费力,也得不到好的收成。刘国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帮助下,他在帮扶村高标准建设了占地200亩水肥一体化盐碱地改良限根栽培水果采摘园,引进了国内先进的春雪、夏甜、秋甜、秋彤四个桃树品种和鲁丽、鲁苹两个苹果品种共计8000株。

 

    围绕盐碱地进行绿色高效开发,他与省农科院开展了24个耐盐碱型小麦品种、2个花生品种和2个水稻品种筛选试验,同步进行了一处地膜隔碱、秸秆隔碱、芦苇隔碱、石子隔碱盐碱地造林试验。
    开展实用新技术培训是科技指导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自任科技指导人员以来,他购买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书籍,在互联网上向专家请教,将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帮扶村的种养农户,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160人次,保证每户贫困户接受技术培训5次以上。发放技术培训资料200余份,做到参训人员人手必备1份资料,通过培训,全村培育出了科技示范户3户,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

探索科技致富项目  助力科技精准脱贫

    去年,无棣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俊棣林牧星创天地”、郭马村被山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农科驿站”,这也是滨州市唯一一家设在省定贫困村的信息网点。这两个科技平台的成立,进一步增强了刘国利做好科技帮扶,助力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刘国利利用星创天地、农科驿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精准扶贫工作协调推进,有效破解发展瓶颈。创新“林禽+林畜”模式。以无棣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指导合作社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发展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林鸡、林鹅、林鸽、林羊”等林禽、林畜模式,实现了“土地种树—林下养畜禽—畜禽粪肥地—土地栽树”的立体林业循环发展模式。指导郭马村建立林下养禽试验区,完成了20个林下养殖大棚的建设,林下散养笨鸡30000只,养鹅50000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林下养殖基地。鼓励俊棣林场雇佣贫困户家庭成员在养殖场打工,成功带动11个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现年工资性收入12000元。创新“林药”模式。结合俊棣林场的造林模式,发展林下黄秋葵、药材及木本油料种植,向林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模式过渡,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种植板蓝根、蛇床子等中草药800亩,种植油用牡丹6万余株,文冠果1200余株。

与高校“联婚” 科技结对硕果累累

    刘国利自1998年中专林果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乡镇林业站工作,是远近闻名的“科技土专家”。在科技扶贫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必须引进高校院所先进的技术成果,才能更快地让群众脱贫致富。为此,刘国利多次主动与省市农业专家对接,联系10余家高校院所相关种植、养殖等方面专家40余人,长期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应用“互联网+农技服务”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同步推进。协调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林科院、滨州职业学院与合作社结成技术帮扶对子。与上海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滨州职业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协调滨州职业学院在俊棣林场建立了“大学生实训基地”。联合省家科院的11名农业专家在俊棣万亩林场建设占地500亩的科技精准扶贫示范基地,承接高校院所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打造集良种繁育、种养加循环技术示范等于一体的扶贫示范样板工程。
    2017年底,刘国利被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九部门选派为“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人才”。“刘主任推广农业科技,造福乡亲。通过他的产业扶贫规划和技术帮扶,我们村实现了资金与资源、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我们脱贫的劲头更足了”。郭马村党支部书记高文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