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先进典型 | 典型个人

情到深处民心顺--记市法院派驻淄川区岭子镇郝家村第一书记张佳涛

关键词:     2019-05-24 12:42:00           浏览数:0

  张佳涛是市法院选派的第一书记。

  四年前,他第一次报名,被选派到淄川区寨里镇西井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后,帮扶任务圆满完成后,张佳涛并没有选择离开,怀揣着对老百姓的深厚情谊,他又第二次报名,并被派到淄川区岭子镇郝家村任第一书记。

  有担当、胆大心细、讲究方法……这是领导和同事对他第一次担任第一书记时的评价。“充满干劲、充满信心”是张佳涛再次提交出任第一书记申请时的感受,也是他刚到郝家村时的内心写照。

  没成想上任的第一周,张佳涛就遇到了“下马威”——几十名郝家村村民到镇上集体上访。

  “我是咱们村的第一书记,我就是来解决问题的!”赶到镇上的张佳涛对村民们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然而,村民们一开始并不买账:“不给个说法,谁来都不算完!”

  村民们不满背后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呢?张佳涛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一家一家地走,一家一家地听。

  在半个月的“1对1”面谈中,张佳涛了解到,村民们对目前村里的经济状况很有意见。在过去,郝家村是条件不错的村,村里甚至还集资建楼,而现在村里不但负债,随着管道等配套基础设施的老化,连吃水都成了难题。

  掌握情况后,张佳涛积极对接派出单位争取支持,后经协调市法院为村里的机井设备改造提供了23万元的帮扶资金。2017年10月,村民们共同集资的自来水管道改造款到位后,却遭遇了外地市执法部门的冻结。冻结的原因源于郝家村在集资建房时产生的外债。“资金到位了却改造不动了,村民和我都心急如焚。”张佳涛一趟趟奔波于外地市与郝家村,整理材料、对接手续,一遍遍地说明情况。终于,在各方的协调下,这部分集资款如期用于自来水管道的修建。

  通过吃水这件事,郝家村村民看到了希望。“觉得给我们村带来了新气象,咱老百姓有了靠山。”60多岁的村民孙启恕说。

  张佳涛心里明白,从过去背靠煤矿发展起来的富裕村庄,一步步走到了现在的软弱涣散村,郝家村的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吃水问题。他时刻想着上访村民对他说的一句话:“郝家村为啥不富了”。

  “致富最大的障碍不是没项目、没资源,而是思想观念。”张佳涛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郝家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和少数孩子、妇女留守家中。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摸清情况后,张佳涛决定从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首先要转变群众的落后思想,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并分步实施。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张佳涛探索了一条“大户勤带头、全员齐努力”的工作思路,引导村民种植优质谷子300余亩,依托农业合作社,形成了产销一条龙模式。现在村民每年销售小米3万余斤,创收30多万元。

  担任郝家村第一书记以来,张佳涛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发展思路,还有致富的信心。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想办法、改思路,今年已经有村民开始谋划新建粉皮加工厂,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一书记任期是两年,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吃得了苦,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上,要实打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在百姓‘最盼’上赢民心、‘最急’上用真情、‘最需’上办实事,把百姓的小事办好、实事办实。”张佳涛说,接下来他打算利用农村电商平台将“郝家南石小米”推广出去,普惠全体村民。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转业军人、一名司法干警、一名第一书记,张佳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一个贫困村的落后面貌,也真正赢得了村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