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先进典型 | 典型案例

从“没人要”到“聚宝盆”——汪沟镇转变理念让低效扶贫资产“活”起来

关键词:     2019-05-08 10:57:00           浏览数:0

  4月23日,在兰山区汪沟镇兴旺村扶贫大棚,大球盖菇(松茸菇)长势喜人,刚采摘下来的500多斤松茸菇正在打包运往北京市场。“相比蔬菜,松茸菇不但可以粗放管理,价格还高,效益少说能翻3番。”大棚承包人赵淑来说。和赵淑来一样高兴的还有该村的贫困户,效益好,意味着年底到手的分红就多。

  兴旺村曾是山东省省定贫困村,村集体没有收入。依托该村自然资源,政府划拨了1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设了6个冬暖式大棚,发展旅游采摘大棚,为村内的贫困户兜底。2017年4月,大棚完成建设并第一次对外承包,村民种植热情很高,但都没有大棚种植经验,加上是沙岭地蔬菜长势不好,游客稀少,一年下来承包户经济收入还抵不过大棚承包费,第二年就都退包了。从2018年3月大棚就一直闲置,让人期待的扶贫项目成了一发让人失望的“哑炮”。

  “村内贫困户有10户,都指望扶贫大棚这个项目托底帮扶。建好的大棚没人承包,眼瞅着扶贫资金就要打水漂,村委也很着急。”该村党支部书记颜士英说。区扶贫办将这个项目纳入“弱质问题项目”重点整改,镇里也多次协调社区、村“两委”干部召开问题整改会议,并点出思想桎梏:承包户不能只针对本村村民,要扩大对外宣传,招引有想法有实力的“能人”承包。

  为增加扶贫大棚的吸引力,该镇协调30万元在大棚前后修建了道路,为大棚“增值”,并扩大项目宣传。该镇常年在北上广外跑市场的赵淑来考察到一个新种植项目,正要在老家找场地。“我在北京考察到大球盖菇(松茸菇)市场需求大、价格高,种植方式粗放,45天就能采摘,临沂周边都没有这种项目,没有竞争,销售前景十分可观。兴旺村大棚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完善,路网相连,运输方便,政府大力支持,这让我很动心。”赵淑来说。

  项目有了,又面临另一个问题:培养蘑菇的材料从哪里来?该镇经过多方协调,促成了扶贫大棚特色菌类种植项目与昌隆合作社、秸秆打包厂家合作,两家企业为蘑菇种植项目提供能够保温、防潮、防出草的秸秆,既解决了养菇原料问题又大大提高了蘑菇的出菇率和保鲜度。

  去年9月菌床建设,10月份就陆续开始采摘,每天出产蘑菇500斤以上,销售到北京、上海、沈阳、济南、烟台等地,平均每斤能卖到20多元。种植操作易行,经济效益可观,周边农户想加盟的越来越多,赵淑来就注册成立了汇龙食用菌种植家庭农场,慢慢带领周边群众扩大种植规模。

  “通过大棚,村集体每年可收入承包费7.2万元,不仅为村里的贫困户分红,还为周边村庄的妇女、老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以前‘没人要’的大棚,现如今成了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的‘聚宝盆’。”颜士英说。

  以兴旺村为突破口,兰山区在全区查找收益低下的扶贫弱质项目,结合实际逐个项目分析,为弱质项目出点子、找对策,研究制定整改措施,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为扶贫资产增值增效上了新动能。